大散文|城墙根儿下是我家
作者:drake | 分类:热点资讯 | 浏览:28 | 日期:2022年09月07日城墙根儿下是我家
文|董咏梅
时光如白驹过隙,转眼间我已跨过五十余载的人生春秋。打开记忆的闸门,儿时的那些记忆潮涌而来。
小时候我家住在县城,城墙根儿下是我家。我家门口有一座桥, 叫“吊桥”,门前有一条护城河叫“城濠”,有一堵高高的墙,叫“城墙”,有一条繁华的街,叫“小果街”。
吊桥、城濠、城墙、小果街这几个关键词,是我家那个位置的地标。显而易见,它们都与一座城有关,那就是莒县古城。
吊桥
小时候的吊桥,堪称那个年代莒县最宏伟壮观的大桥。与周边低矮的茅草房、土垒的院墙、土筑的羊肠小道相比,更彰显它的华丽了。记忆中,吊桥桥长十余米、宽七八米、高十米多的样子,它是架在城濠之上、连接古城和城东的唯一一座桥梁。桥面是由一块块青石板平铺而成,这些青石板历经岁月的打磨,表面如鹅卵石般光滑。
梅雨时节,就算淋着雨,也总会有披着蓑衣、戴着斗笠的人在吊桥驻足。我总爱雨天往桥上跑,一是爱趟那青石板上溅起的层层水花;再是这里地势高,站在桥上,总会有凉风习习的舒爽。到了晚上,吊桥是纳凉的最佳去处,匆匆吃完晚饭,我们带上铺的东西来这里占领有利地形。坐着的,躺着的,有孩子,也有大人。有的干脆躺在青石板上,或数星星或看月亮,听老人们讲那些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,和谐得如同一家人。
那个年代整条路上几乎不见摩托车,不见汽车,偶尔遇见辆自行车路经这里,也要提前下车,小心翼翼地从我们中间穿过。历经岁月变迁,莒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今天,这座吊
桥依然守护在这里,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过客,尽管她在人们眼中已不再那么高大,且有些老态龙钟的样子。
城濠
城濠是我小时候眼中的大海,满足着周边那一带老百姓对水的需求。那个年代,村村户户没有电,没有水井,更没有自来水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: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。农忙的时候, 从田间地头带着一身泥土回家的人们,总要先到这里清洗一番。家庭主妇们则三一堆五一群地来这里洗衣服,除了寒冬时节,洗衣大军也是这里的一道风景。
盛夏,这里更是孩子们的乐园。城濠里的水清澈见底,鱼虾成群,嚼一口煎饼吐在水里,就会引来成群的大鱼小鱼。白天, 孩子们在浅水处逮鱼摸虾,戏水打闹。站在水沿上,拣几块扁平的小石块,用力扔进水面,打几个水漂,比谁扔得最远,这也是我和小伙伴们常做的游戏。
晚上,城濠边上满是乘凉的人群。会水的大人可以尽情地游到深水里去,孩子们则在浅水处学狗刨。自然,在那个保守的年代, 女人有女人的地盘,男人有男人的领地。记得有一次,年少无知的我试探着往深水处走,立即感到一股强大的水流把我硬往深水里卷,吓得赶忙往外扑腾,还呛了几口水。那次的教训让我从此再不敢涉足深水,最终也没有学会游泳。
初冬,城濠放水清淤。这是我们最忙碌、也最开心的时候。整个城濠黑压压的一片人,大人忙干活,孩子们忙逮鱼捡虾。哥哥总会比别人逮得多,他带我去吊桥下面找,那里水坑深,能存水,能逮到大鱼,还能逮到不少蟹子,那种喜悦无以言表。拿回家的战利品,母亲为我们做成鱼汤,那是最美的味觉享受。
城墙
紧挨吊桥向北,是一条长长的城墙,一直通向护城官庄。也许是城墙久远的缘故,我小时候,大人们嘴中的城墙其实早已坍塌, 孩子们眼中的城墙是一条黄土丘带,长满奇花异草。城墙上面有成片的杨树林。那杨树傍水而生,挺拔高大。
城墙是我们最爱去玩耍的地方,那里似乎有淘不完的宝。爬到静谧的最高处,就像登上了山顶,每次都有不少的收获。或采集到平日少见的鲜花,或觅得了稀有的小果苗,或逮到不少知了, 或带回家一串串的杨树叶。总之,只要登上城墙,定会大有收获。
小果街
吊桥以东,不到一百米处,有一条十字街,就是小果街。
我家就住在小果街东北方位第一家。小时候,这里是一条繁华的街道,是整个县城东部的交通要道。城东的进城里,城里的出东门,都要经过这里。
最热闹的要数过年。每逢过年,小果街最早呈现出节日的热闹景象。有卖春联卖鞭炮的。民间艺人很多,卖泥老虎的、吹糖人的、卖纸糊灯笼的应有尽有,叫卖声此起彼伏。
正月里踩高跷的、跑旱船的、说书的就会早早地来这里开张, 引来众人欢呼叫好。
相信小果街历史的辉煌刻在了那个时代周边所有人的记忆里。小时候的莒城不大,贯穿县城只有一条主要街道。小果街、
大果街、老槐树底、文化桥,路经这几个地方,就从城东走到了城西。但厚重的莒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那“一山一树一巢人”“毋忘在莒”的经典、《文心雕龙》的巨著都是悠悠几千年莒文化的最好诠释。
长大后的我,从更高的视角再看古城,更佩服几千年前莒地先民的智慧。屋楼春晓,浮丘夕照,城东沭河流水潺潺,城西柳青河西湖烟雨濛濛,而莒县古城就坐落在这山山水水之间,繁衍生息,世代薪火相传。
而今,奋进的莒县人民正在加速古城改造建设步伐,一个被还原成历史真实面貌的莒国古城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我自豪我是一个莒县人,城墙根儿下是我家,这方水土养育了我,厚重的莒文化滋养了我。历经岁月,有些人已离去,有些故事已模糊,有些印记已被风化,唯有这浓浓的乡情一直扎根在灵魂深处,历久弥新。
作者简介:董咏梅,笔名一剪梅,莒县税务局退休干部,曾任分局长,主任科员等职,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,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,莒县作家协会会员,日照诗歌论坛编委。爱好散文和诗歌,作品散见于《中国报告文学网》《国际华人文学》《当代诗人佳作选》《齐鲁税苑》《税收文艺》《日照日报》《黄海晨刊》《莒州文学》等文学期刊。部分散文被收录《胶东散文十二家》、《胶东散文年选》,部分诗歌入驻《首都文学》《当代诗人文选》。
投稿邮箱:huanghaisanwen@163.com
壹点号胶东散文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